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全世界第一條「寂靜山徑」 帶你去傾聽寂靜的力量
寂靜山徑自然聲景
當我被靜謐的自然感召,在它幽微處發現美的存在時,我就想起生命難以言喻的隱秘,
那一切的寂靜、與世無爭。
苔蘚的美必須站得最神聖、最安靜的隱藏處才能體會得到。(亨利梭羅,1842)
2018年,全世界第一條國家級的「寂靜山徑」,就從海拔1800公尺的翠峰湖畔出發。走上這條步道的遊客,將會知道保持安靜的態度對森林保育是重要的,也會願意尊重這份「寂靜」。透過「聽」去感受「聲音地景」,將可以獲得不一樣的收穫。
自然中每一顆石頭,每一條溪流,每一棵樹,甚至每座山,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旋律。傾聽自然聲景,正是促成個人與自然一體的重要力量來源。
太平山,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。如今,走過伐木歲月,自然萬物在此休養生息,展現了繽紛的生命力,因為在地理上遠離塵囂,加上東北季風帶了豐沛的雨量,讓這裡的森林被厚重的苔蘚所包覆,成了絕佳的吸引泡棉,也造就出最天然的音響試聽間,成為台灣最寂靜的地方,然而,美好的旋律,必須配合著安靜的心,才能細緻的體會。
過去許多遊客來到此地不懂得欣賞這份寂靜,甚至會拿著收音機沿途播放,有些團體還會用擴音喇叭來進行導覽,因此在林業署宜蘭分署的規劃下,成立了全世界第一條「寂靜山徑」,也正式宣告著台灣的保育思維,由「地景保育」來到「聲景保育」的時代。
因應忙碌焦慮的現代人心理需求,「寂靜山徑」提供「靜下來、慢下來」感官體驗與學習的場域,這是保護土地、也是修復人心的途徑。當我們的「心」改變了,「生態」才會改變。期待太平山這份寂靜能影響人心,未來會有更多條「寂靜山徑」在台灣甚至全世界串聯,讓大家可以學習安靜,並與土地鏈結,跟自己鏈結。
為何「傾聽寂靜」如此重要?
寂靜,究竟是有聲,還是無聲?當萬籟俱靜,空間迴盪的片刻裡,究竟代表著一種結束,還是另一個開始?正如老子《道德經》所言: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寞兮,獨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」中國哲學認為天地間「虛實並存,無中生有」,看似太虛幻境,空無一物,卻是最深邃豐實的心靈境界。
關於「寂靜」,其實是一種「喚醒」,在一個不被鼓勵聆聽的世代中,「寂靜」成了一個有趣的邀請,讓你願意慢下來,細緻地開啟那被封鎖已久的感官,學習跟古老的探索本能接軌,試著在高度視覺化的生活中,還能依循聲音的線索,去創造身體與環境真實的互動,並找回那最初的自己。
反觀我們身處的環境中,人基本已經不再需要傾聽世界。我們再也不需要透過聽覺與身體的經驗滲入,去創造在地的記憶與感受,這讓我們的空間侷限在人為創造的建築當中,我們活在各種視窗前,透過螢幕去理解世界。
今天不論我們身處的聲景如何,人類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似乎趨於一致,看電視,滑手機,守在電腦前,網路智慧手機控制了所有人的生活情境。最大的問題是,人類再也不願意面對自己,失去了自我的掌控度。寂靜成了一種奢侈品,對人來說如此,對生物也是如此。
走在寂靜山徑上,透過從內到外的聆聽,那份力量是一種全然包圍的狀態,當下任何的聲音都可以清楚辨識,而且可以傳達到遠方因此,要去感受寂靜,傾聽寂靜,就是一種重新學習和自我相處的狀態。
「寂靜山徑」在哪裡?
就在翠峰湖畔的環湖步道上,若由東口進入,經過棧道平台步行約300公尺處將遇到觀景平台的叉路口,即為「寂靜山徑」東入口,步行1.5公里,沿途經過苔原區,前往白木林景觀平台處為止,就可到達「寂靜山徑」另一入口。
亦可由環湖步道西側進入,步行約2.2公里到達山徑入口,再步行1.5公里的「寂靜山徑」後走向東入口,完成環湖一圈。
「寂靜山徑」可以怎麼欣賞?
「寂靜山徑」適合放慢腳步,去覺察周遭岩壁的一花一草。不同野花會隨著四季更迭,隨時為你策展最天然的野地花卉博覽會,你將有機會遇上的嬌客,包括肉穗野牡丹、台灣龍膽、掌葉黃連、胡麻花、玉山懸鉤子....您也可以細細微觀沿途的苔蘚萬象。甚至傾聽步道上的小水潭上,雨水沿著石壁墜落的小小撞擊聲。這裡水氣很豐沛,長年都在下雨,因此孕育了厚重的苔蘚綠毯,成為最好的吸音泡棉,也造就這裡的寂靜氣韻,但是你仍然有機會聽到像是小翼鶇、鱗胸鷦鷯、冠羽畫眉、青背山雀、白耳畫眉、藪鳥、金翼白眉、黃腹琉璃、棕面鶯...各種台灣中海拔飛羽的動人歌聲。當你到達奧陶紀苔原區時,會發現這片森林十分鬱閉,地面與檜木樹幹上,到處都附著厚重的苔蘚,大部分的鳥兒是不會進到林子底層來覓食活動,因此這裡帶著太古蠻荒的神祕氣息,就像是來到「寂靜聖殿」,靜謐又充滿魔力,會讓人產生一種虔誠敬重的感受。你可找一個地方小憩片刻(但千萬可別踩到那些苔蘚喔),閉上雙眼,去傾聽那裏可以到達26分貝的安靜環境。這裡的一景一物都需要細緻的心才能感受得到,因此你必須學習讓自己安靜下來,緩步徐行,試著打開耳朵去傾聽當下的一切。相信這趟「寂靜山徑」的行旅,將可以讓您獲得全然不同的自然感受與心靈體驗,讓你帶著滿滿的正面能量回家。
- 按讚加入太平山粉絲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