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Enter到主內容區

林業文史

更新日期:2020/03/23

1905年日本警察在經過梵梵山隘勇線的時候,發現了宜蘭濁水溪(今蘭陽溪)兩岸上游的參天古木碧麗壯麗,但因泰雅族溪頭群和南澳群縱橫期間,他們只能從山頂遠眺猜測,在無法得知該山林為何處的狀況之下,便暫稱它為「棲蘭山森林」,直至1914年10月,台灣總督府派遣營林局技師中里正和技手矢田英輔,在警務人員的陪同下,以蘭陽溪左岸的「梵梵山隘勇駐在所」為據點,深入四季、眠腦、三星山一帶進行調查。果然如同傳聞的猜測一般,整片山林的參天巨木,以檜木的比例最高,甚至可稱是台灣森林資源的精華,也就此展開太平山的森動故事。



昔日行獵山林的泰雅人,將多望溪發源地的加羅山一帶狩獵區域稱為「眠腦」,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鬱的綠,有一種像詩一樣,無窮無盡的意境;1915年,日本人據此譯為太平山,而這個安穩遼闊的新名字,則有期許國運昌隆、欣欣向榮的意涵。《台灣日日新報》在1936年7月28日報導:「太平山之名乃由現在事務所轉移前,當時主任技師中里氏,將蕃語直譯者。且佐久間總督五年討伐告終,天下歸於太平之意」。所以,「天下太平」才是太平山地名真正的由來,命名者正是踏查先鋒中里正。

太平山在地理上大致背倚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,東臨太平洋,地勢呈現東北低、西南高,年平均溫度在13℃左右,全年平均濕度在85%以上,總是霧雨繚繞,非常適合林木生長,因此成為紅檜、扁柏、鐵杉、巒大杉、台灣杉等珍貴林木的搖籃。太平山林場自開發之初至森林事業轉型,兩個主要的開發區域,分別為舊太平山、新太平山,以及二戰結束後才正式生產的大元山分場。



舊太平山,指的是最早進行林業開發的多望溪西南岸之加羅山區。以土場為起點,蘭台為開拓站,小規模的沿著多望溪西南岸上游,順往加羅山、四季一代進行開發生產,從1915年至1936年遷移至作業地至新太平山為止。



新太平山,則是1937年開發地轉移到位於蘭陽溪上游、和平溪、南澳溪茂興線上的給里洛山、三星山、獨立山一帶,也就是我們今日熟悉的太平山,林木生產直至1982年,因應林業政策轉型,結束直營伐木事業。

大元山林場,1942年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於太平山林場旁開發,於1945年後由台灣省林產管理局太平山林場接收,成為大元山分場。太平山與大元山兩個生產地大致以翠峰湖為界,兩個林場為不同的出入口,大元山之生產才從古魯出口,由平地線的公路來運輸,直至1974年直營伐木事業結束。因應大元山林木生產而生的聚落,則有古魯、中間、鞍部、四公里、大元山工作站、晴峰及翠峰湖等聚落。



1983年太平山因應國家發展現況、社會結構及環境需求變遷,轉型成立太平山森林遊樂區,規劃有仁澤、太平山、翠峰湖等遊憩據點,及景觀保護、生態保護、遊樂設施、營林區等分區,園區內保留原有的山地軌道、蹦蹦車、流籠、集材車等文化遺跡,供遊客認識太平山林業發展歷史。也正式開啟太平山從生產地,轉變為環境保育,生態旅遊的新紀元。

  • 按讚加入太平山粉絲團
回上一頁
mlout